我校在小麦表皮蜡质合成研究上取得新成果
10月9日,《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发表了农学院王中华教授率领的陕西省小麦遗传育种新技术创新团队关于小麦表皮蜡质脂肪醇合成机理研究的最新科研进展,该文还被选为杂志当期的封面文章,进行重点推荐。《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杂志2015年的影响因子为4.931。
植物表皮蜡质具有重要的抗旱保水功能。该研究从普通小麦中分离了一个脂蜡质肪醇合成基因TaFAR1,它编码一个脂肪酸酰基辅酶A还原酶。在酵母、番茄和拟南芥cer4突变体的异源表达均表明: TaFAR1能催化脂肪醇的合成。TaFAR1蛋白被定位于内质网上,且主要在小麦的叶片和花药中表达,这与其合成脂肪醇的功能相关联。单倍型分析表明:TaFAR1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蜡质合成基因,存在于多个育成的品种中。TaFAR1能被干旱和低温胁迫诱导,且干旱胁迫能够显著增加小麦叶表的蜡质含量。该研究为小麦表皮蜡质的抗旱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汪勇和已出站博士后王美玲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中华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这是王中华教授研究团队继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分离克隆TaFAR5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研究进展。这些研究为解析小麦表皮蜡质的合成通路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培育小麦抗旱新品种提供新的思路。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小麦遗传育种新技术创新团队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李向拓)
论文连接:http://pcp.oxfordjournals.org/content/56/10/1944.full.pdf+html